首页 > 攻略 > 游走巴黎三日之图文纪行

游走巴黎三日之图文纪行

更新时间:2015-12-09发布人:巴黎长颈鹿旅游03052
欧洲一直是计划中的旅游目的地,适逢LP公干去洛桑的IMD培训,于是赶在国庆节前办下申根签证,选了阿联酋航空的苏黎世-上海往返(经停迪拜),开始一段瑞士/法国之旅。 具体行程是:苏黎世——洛桑——因特拉肯——卢塞恩(琉森)——伯尔尼——日内瓦——巴黎——苏黎世。

 第一天行程安排  

   昨晚在日内瓦花钟前浑然不觉中被贼人铳掉一台价值高昂的DV,已经十足不爽;而今天又正赶上法国大罢工开始之日。虽然幸运地躲过航班被取消的一劫,可之后几天,会有多少“不确定”横亘在旅途中呢?

  郁闷中,7:30登上了从日内瓦飞往巴黎的班机,一个多小时后抵达戴高乐机场G2航站楼。

  领完行李后径直去往机场火车站,根据事前对令人望而头大的巴黎地铁图的初步分析,先购买了往返巴黎市区和机场的RER B车票 (EU8.7x4),另购地铁票10张,EU12(单买一张是EU1.4)

  RER(Réseau Express Régional) 是巴黎的城域快速地铁,运行范围超出二环,字母标示分A, BC, D, E五线;普通地铁在二环之内的,即是我们所称的Metro(M标志),地铁有14条线,用数字标示,也就是M1M14。地铁票对两个系统通用,根据远近不同,票价有所不同,地铁票类似上海地铁的单程票,出入站都需插票,在RERM的换乘站进入RER通道时需要再验一次RER票。

  巴黎地铁拥上百年历史,站点密布,就意味着地铁图的错综复杂。观察到不少巴黎市民也是携地图出行

  与瑞士列车相比,巴黎的RER就显得陈旧和拥挤了,而车窗外闪过的,多是灰旧的建筑,墙外刷满了各色涂鸦。

  半小时后进入市区,我们在Gare de Nord下车换乘M2,换乘通道相当漫长,并且可能因M2修建年代古早之故,上下未设电梯斜坡,拖着拉杆箱的我们殊感不便。

  M2换乘的那站名为La Chapella,被上海某女装品牌借用过。

  我们的旅馆在巴黎北部的Porte de Saint Ouen,需由M2Place de Clichy换乘M13,这边的地铁站台很眼熟,拱形站顶,遍贴瓷砖,与苏菲玛索主演《超女特工》里的二战期间地铁场景别无二致。

地铁出站步行5分钟到达ETAP HOTEL,入住2天,刷卡EU110

旅馆里有免费的无线信号,窗外就是巴黎的二环,感觉相当于上海中环线的位置。

收拾一番后外出,还是得坐返M13再换乘M1,第一站去往凯旋门(Arc de Triomphe Etoile)

从戴高乐广场站(Charles de Gaulle Etoile)出来,凯旋门赫然在目,才感觉真的来到巴黎了。

这位置让我联想到西安钟楼,两者都为宽阔的马路围在中央呈环岛状(通过地下通道进入)

不过西安钟楼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汇聚,而凯旋门所在广场,则似时钟般发散状伸展出12条马路。

凯旋门的登楼没缘由地被暂停了,大概是受到罢工的影响。

旅游书上提到所谓“拿破仑诞辰景观”:每年1012日拿破仑生日当天,太阳会不偏不倚从凯旋门正中央落下。刚好今天1012,但时值正午,无缘验证,回家遍查资料却都指拿破仑生于1769815日,不知这诞辰景观是从哪儿以讹传讹来的。(参考网址http://arc-de-triomphe.monuments-nationaux.fr/en/

为一战无名烈士而设,鲜花和跃动的火焰。

拐入乔治五世大道(Avenue George V),这里的安静和香榭丽舍大道的熙来攘往形成反差。顶级名牌店不少,中国大使馆也位于这里。

路边有铭牌镌刻着戴高乐的《告法国人民书》。

70年前,将军在伦敦BBC发表此演讲,号召已经沦陷的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纳粹德国的侵略,揭开了自由法国运动的序幕。

阿尔玛桥是横卧塞纳河上的36桥之一。桥上看,埃菲尔铁塔已近在咫尺。

324公尺的万吨铁塔静静矗立在巴黎战神公园,这是1899年世博会留下的永久建筑。(参考网址 http://www.tour-eiffel.fr/teiffel/multi/ch.html

   因为罢工带来的安全原因,铁塔登高暂停。塔座下除了悻悻的观光客,就是卖盗版小模型的黑人和北非人随处晃悠着。

铁塔下的宽幅草坪适合游人小憩,但一旁碎石路的尘土稍大了点。

喷水池旁,有电影摄制组在忙碌,这位女主角不知何方星座。

随处可见的法国式浪漫。

我们且沿着塞纳河北岸的纽约大道(Avenue de New-York),依次经过戴比桥(Passerelle Debilly)、阿尔玛桥和伤兵院桥(Pont des Invalides)。

 雍容气派的亚历山大三世桥(Pont Alexandre III)此时出现了,它于1900年落成,由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为法俄联盟的礼物赠予法国,得名来自尼古拉二世的父亲。

  桥上满是由小爱神托起的灯具,四根立柱上,分别立有代表不同时期的法兰西标志。桥上繁复地装饰着女神雕像及奋蹄腾空的飞马,金属灯罩同样精雕细琢。

 北岸则气宇轩昂地对立着大、小皇宫。

 两者并非真正意义的皇宫,而是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产物,现在分别成为巴黎市立美术馆和展览会场。

小皇宫(Petit Palais)

大皇宫(Grand Palais)顶部的铁铸锻花和透明玻璃圆顶

这一区域名人云集,附近地铁站就是以美国罗斯福总统命名。

小皇宫前,另一位二战巨头,英国首相丘吉尔,提供了战时法国抵抗运动的后方。

大皇宫前,行色匆匆的戴高乐。

  过亚历山大桥到塞纳河南岸(左岸),前行再遇见的是协和桥(Pont de la concorde)。桥北端是作为法国政治象征的协和广场。

近巴黎圣母院时暮色已至。

饱餐后出门,看夜色里的凯旋门。

当天行程图,Google Map 显示步行约9公里。

第二天行程安排

   从Invalides站出站,我们经协和广场先前往卢浮宫(Musee du Louvre)。

   八角形的协和广场(Place de la Concorde)原名路易十五广场,大革命时更名革命广场,并在此真的“革”掉了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乃至革命者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命。重建后再易名“协和”,大概也想去掉曾经的肃杀气息。

协和广场的宏大喷泉

穿过杜乐丽花园(Jardin des Tuileries),卢浮宫展现于眼前。

在凡尔赛宫落成之前,这里是法兰西宫廷所在。

卢浮宫前小凯旋门

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入口前已经环了一圈两三百米的长队。

上海世博会给过我们一个宝贵经验:队不在长,能动则灵。

半小时后就进入大厅,资料很全有中文,我们去买了巴黎博物馆两日的通票(EU32x2),如果足够勤快,这两日票会用得很超值。卢浮宫门票9欧。(参考网址 http://www.parismuseumpass.fr)

卢浮宫允许拍照,不可打闪光。

卢浮宫是古典艺术圣殿,建筑本身也极富历史意蕴。

能进入卢浮的几乎都是大师杰作,许多作品我的最初印象来自中学美术教材。

德拉克洛瓦的《自由领导人民》,无可避免地无数次服务于政治。

自由女神形象至今可见于法国普通邮票。

《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》,被加冕的是王后约瑟芬,加冕的拿破仑已经戴上王冠。

史载,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(执杖坐者)加冕,而是把皇冠夺过来直接自己戴上。

重点保护的《蒙娜丽莎》只可10米外远观。

天顶壁画

镇馆三宝之胜利女神

无与伦比的断臂维纳斯,围观者众多

一路看过来,昏天黑地的用了4个多小时。

博物馆书店里,中文版的卢浮宫精品全彩画册不过12欧,很值。

  卢浮宫出来已近下午4点,我们直奔塞纳河对岸的奥赛博物馆(Musee D'Orsay),奈何大门已紧闭,门前告示称因罢工当天入场截止时间提前,而且只开放一楼展厅。

不过奥赛还讲道理,展馆开不全,就给当天进入的观众免费参观。

那么,就改在塞纳河左岸漫步吧。

这一段的河边,大多是古玩店、画廊和书店,人文气息浓厚。

“左岸”咖啡馆林立,这些文人画家聚会交流之所被视为二战前后法国文化思想的策源地。

学生们常光顾的书店 Gibert Jeune。

路对面的河堤,架了许多绿铁皮的旧书摊,售卖巴黎风情的旧书刊、明信片、老招贴画什么的,据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受保护文化景观。

   左岸人气很旺的圣日耳曼大道(Boulevard Saint-Germain),路口的大喷泉挨着人流密集的地铁口。

  沿着此路走,可以找到当年萨特、毕加索常光顾的花神咖啡(Cafe de Flore)。

又到巴黎圣母院。

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的西堤岛上,近700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,庄严而和谐。

巴黎现有的城市规模,就是以西堤岛(Cite)为源,沿着塞纳河逐步发展起来的。

教堂内祷告在进行,游人都不觉放轻脚步。

彩绘的玻璃,摇曳的烛火。

圣经故事,雕刻如生。

从背面看,圣母院又是另般风景。

圣母院旁的咖啡馆,坐满了闲适的巴黎人。

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(Centre Culturel G.Pompidou),本不在我们计划参观之列,但基于我们有了免票的博物馆通票,它晚上又有开放,我们于是决定去受一下现代艺术的熏陶。

自己购票的话,门票要12欧。

蓬皮杜与卢浮宫、奥赛美术馆并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,由1970年代的蓬皮杜总统委办。

建筑是未来主义风格,由纵横的玻璃管道、硕大的玻璃墙体和错综的钢架构成,以今天眼光看,大多现代艺术场所都走的这个路子,上海的莫干山、八号桥,也喜欢找一粗粝的老厂房这么装置。

晚间能参观的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4-5楼,电梯上去远眺巴黎夜景很不错。

两幅毕加索的作品,为数不多我喜欢的。

不知所云的作品和装置也不少。

比如有幅画除中分白线外几乎纯然黑色,雷到我无语……

又一幅画作,宛若蓝色油漆桶倒翻形成的自然泼迹。

入夜的蓬皮杜,孤独杂耍人。

  罢工使夜间回程的地铁大大减少了班次,显示屏上的到站时间冷不丁就推后几分钟,引来候车人群一片叹息。

 不过法国人耐心不错,叹息过后或埋首于书报或沉浸在耳机里的世界,没人再发调头。也许对此也见怪不怪了。

 30多分钟的漫长等待后,我们总算挤进了沙丁鱼般拥挤的车厢。

第三天行程安排

  早起先上网查凡尔赛宫网站(http://en.chateauversailles.fr),没见到今天闭馆的通告。

到M13地铁站拿出昨天的RER C线票跟售票小姐解释后,获准从侧门进入。

  在换乘站Invalides看到,这里的RER C线类似上海的11号线,近终点处会分成两支线,更接近凡尔赛宫线路Versailles-Rive Gauche的一班列车刚刚开走,我们就选择开往Versailles Chanties的那班,后者要多步行20分钟。

  RER C往西南方的巴黎近郊行使,沿途扫到塞纳河边的自由女神像,资料上说是美国回赠给法国的缩微版。

通往凡尔赛宫的林荫路Rue des Reservoirs。

路易十四策马迎候。

说到这位法国一代帝王,感觉他和乾隆颇多类似之处——

路易十四在位72年,乾隆在位60年,都是超资深人士;

两者都是王权至上之代表,大权独揽,豪华奢侈,穷兵黩武,在位期间帝国国力都达到鼎盛继而走向衰弱;

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宫是要与权臣富凯斗富,乾隆身边有巨贪和珅;

乾隆热衷书画吟诗,路易十四笃爱芭蕾艺术;

大仲马小说里的路易十四(vs.铁面人),金庸小说里的乾隆(vs.陈家洛),身世皆成不解之谜;

乾隆花了最长的时间最多的金钱在圆明园,路易十四则倾力建成了这座金碧辉煌,集权势与荣耀于一体的壮美宫殿。

凡尔赛宫九点开放,门前倾斜向上的石头广场上已有不少人在守候,因为有通票,我们不必排买票的队而直接进入,门票15欧(至此通票的本儿已经回来了)。

凡尔赛宫给每位游客配备了导览讲解机,有中文。

有个后现代日本的不知道是不是动漫家借这里搞作品展,赞者可谓之巧妙混搭,弹者可斥之不伦不类。

我属于后者,呵呵。

从国王、王后宫到王储、王储妃宫,殿内摆设无处不是繁复的雕琢,法国国王在如何奢华方面的想象力,超越了大清皇帝。

当然紫禁城的威严气度就更胜一筹。

   镜厅,17面400块镜子组成的镜墙反射着精致的镀金雕像、大理石柱、水晶灯和壁画,华丽剔透。

  1919年顾维钧愤然拒绝签署的《凡尔赛和约》就是在这里议定的。

海格里斯厅,国王在此接待宾客官员。

王后寝宫,玛丽·安托瓦内特在这里度过了她在凡尔赛的最后一夜。

殿外,同样叹为观止的凡尔赛花园(Jardins de Versailles)。

淘气的丘比特偷爬上斯芬克斯的背脊。

拗造型的红衣女子。

拉朵娜池,灵感取自古罗马《变形记》。

密植的树将花园主路两侧分隔成迷宫,迷宫通道节点都是精致的雕像喷泉。

凡尔赛花园是免费进入的,在这里或信步徜徉,或骑车轻驰于林荫道,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躺在午后阳光下的草坪上聊天、发呆,一下午甚至一整天都能愉快地打发过去。

时间紧,放弃悠闲一下的念头,我们掐着点赶上回巴黎的RER列车。

自凡尔赛驶回的RER C线设有奥赛博物馆(Musee d'Orsay)一站。

奥赛博物馆由1898年为世博兴建的奥尔良火车站改造而来,候车厅大钟犹在。

博物馆展出作品以19-20世纪印象派、自然主义为特色,像莫奈、马奈、雷诺阿、赛尚、高更、梵高、米勒,都设专厅展示。

今年因为出借了8幅名画远赴世博会,奥赛也为上海人熟知。

借展上海的作品之一,米勒的《祷告》。

博物馆的门票8欧元,中文版画册10欧元。

  近距离欣赏奥赛的精品是一种特别的体验,能感受印刷品不能完全体现出的精髓,比如罗莎·博纳尔的《尼奈尔人耕作》,画面中耕牛眼里反射的阳光,身上渗出的汗水,通过画家的笔触表现得绝对细腻而传神。

天色尚早,LP提议抓紧时间再去老佛爷看看,纯粹观光性质。

老佛爷百货(Galeries Lafayette),这个译名感觉怪怪,另一个音译“拉法叶”则让人联想起台湾的军购弊案。

巴黎市区有两家,我们逛的是歌剧院附近的总店。(参考网址 http://www.galerieslafayette.com)

来这里的地铁M7上,LP感觉身旁的欧洲女子屡有拉包企图,巴黎扒手穿着也时髦。

商场豪华的回廊,似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。

大厅内挑高的彩色玻璃圆拱屋顶,也有百多年历史。

商场里名品云集,服务台有十几种文字的楼层导引,中文版已告罄。

一小时迅速做完Window Shopping,我们又赶往外环的拉德芳斯区。

因为几天里一直游走在巴黎的老城区,总要领略下这个大都市的新貌吧。

  先于浦东七年,拉德芳斯1985年开始建设,总体规划采用现代和未来城区的多功能设计理念,如今各大公司驻扎的高楼林立,城区集办公、商务、购物、生活和休闲于一体,令巴黎在古典风雅外又集纳了时尚与现代。

M1乘到底,拉德芳斯站(La Defense)位于一个巨大的Shopping Mall的地下层。

这里LP发现有爿欧尚,兴奋地满足购物欲去也。

我出去找拉德芳斯门(Grand Arche),这个曾登上《世界知识画报》的“新凯旋门”给在初中的我以深刻印象。

走出市中心,始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。

远望市区,车流如织。

拉德芳斯门、凯旋门与协和广场位于同一中轴线。

免费取阅的地铁报上,萨科齐正为他的政策强力辩解。

慢慢吵着吧,我们闪了先。

赶在炼油厂工人行动前,我们登上了晚上10点的飞机,作别暗流涌动依然安和平静的巴黎。

戴高乐机场的纪念墙。

第五共和国总统牵手各国要人,现身其上的中国人是首任驻法大使黄镇。


隐约的罢工风潮下,巴黎之行总算天遂人愿。

回忆会很美好,错过的景致也不少,留待以后弥补吧。


    发表评论

    提交验证码: